close
 
 
早在槍炮彈藥使用之前,
 
人類的攻擊和防禦,
 
無非使用刀槍劍,
 
乃至赤手空拳,
 
在東方,
 
這些技巧被稱為武術,
 
武術在台灣,
 
也曾流行一時,
 
十八世紀初,
 
雲林的詔安客家族群,
 
為了聯防自保,
 
開始團結習武,
 
最早先從中國請來,
 
唐山師父傳授拳法,
 
到後來街上武館林立,
 
習武風氣鼎盛,
 
也讓西螺七崁的武術,
 
享負盛名,
 
長達十八、十九兩個世紀,
 
甚至捧紅了一位在正史當中,
 
難以考據的地方傳奇人物,
 
「阿善師」,
 
清朝康熙四十年,
 
西元一七零一年,
 
福建漳州府,
 
所轄的詔安官被客家人,
 
廖朝孔帶領一家五兄弟,
 
渡過險惡的黑水溝,
 
來台尋求新生活,
 
他們在番沱,
 
也就是時今彰化縣,
 
芳苑王功一帶登陸後,
 
渡過了西螺溪,
 
落腳二崙,
 
歴經近百年發展,
 
這支廖姓宗族,
 
在中台灣開枝散葉,
 
他們又被稱為「張廖」
 
或「雙廖」家族,
 
祖先姓張的入贅廖家,
 
姓廖的祖先,
 
視我們姓張的祖先,
 
猶如親生子女,
 
 
 
 
所以祖先為了報恩,
 
所以在世時姓廖,
 
過世後就歸張,
 
這就是報答恩情,
 
也是欠祖先的恩情,
 
「生廖死張」
 
表示(張廖宗族)
 
他們家族的凝聚力很大,
 
特別重視慎終追遠,
 
特別注重祖宗的家法,
 
所以他們凝聚力很大,
 
保留家傳的文化精神,
 
福建詔安客張廖宗族,
 
沿著虎尾溪,北岸一帶,
 
不斷分支開墾,
 
落地生根在地繁衍,
 
清道光年間,
 
形成了二十五個庄頭範圍,
 
約當現在的西螺、二崙、
 
崙背三個鄉鎮,
 
達到一千多戶,
 
四~五千人,
 
成為當地的強勢家族,
 
二十五庄,
 
基本是以廖姓的為主,
 
但是其他的姓氏,
 
也會混居進來,
 
只是比例上來講,
 
比較偏低而已,
 
當初西螺吳厝里,
 
是廖姓比例最高的,
 
為什麼叫吳厝?
 
因為最早開發的是姓吳的,
 
吳姓人家,
 
在那個地方開發沒有成功,
 
他們搬走了,
 
但是地名還留著,
 
道光年間,
 
一八四八年起,
 
張廖宗族在西螺下湳里,
 
興建了家族宗祠,
 
二十五庄的子孫,
 
 
 
 
以宗祠裡的七箴規,
 
「七」為數字,
 
依各庄地緣人口數,
 
及經濟狀況,
 
將分居的二十五個聚落,
 
劃分為「頭欠」「第二欠」
 
「第三欠」「第四欠」
 
「第五欠」「第六欠」
 
直到「尾欠」,
 
共有七大區域,
 
所以也稱為「七欠」,
 
每七年個欠輪值一次,
 
負責主辦春秋二祭,
 
以及秋後的謝神、
 
迎神賽會,
 
而每年秋季,
 
二崙新店祝天宮,
 
「七欠媽」出巡,
 
更是西螺、二崙、崙背地區,
 
年度的最大祭典,
 
因為都是張廖宗族,
 
大家都人親土親,
 
大家就互相幫忙,
 
自然形成一個聯防體系,
 
剛好祝天宮(七欠媽)
 
又是大家共同的宗教信仰,
 
隨著時代變遷,
 
最後「七欠」「七嵌」
 
「七崁」都有人書寫,
 
二崙往東,
 
西螺那邊百餘年前,
 
就不太會講詔安客語,
 
所以他們覺得這個「欠」字,
 
字義和讀音都不雅,
 
所以改成「嵌」,
 
山甘欠的「嵌」,
 
語言的轉換,
 
還有文字的傳遞演變,
 
中間會有一些小出入,
 
那我們現在很難說,
 
用哪個名詞最好或者最對,
 
很難這樣講,
 
 
 
 
不過,如果要從,
 
社會性的角度來描述它,
 
我們可以說「七崁」或
 
「七嵌」都可以,
 
如果要從一個,
 
比較具有考古意義的,
 
一個歷史的角度來看,
 
可能「七欠」會比較精準一點,
 
但是遷台移民的,
 
族群間衝突、械鬥,
 
在彰化一帶,同樣發生,
 
直到道光年間,
 
包刮漳泉械鬥,
 
閩客和漳粵械鬥,
 
至少發生過十一次,
 
加上張廖家族,
 
聚居的虎尾溪,北側,
 
土壤肥沃,米糧豐收,
 
常遭盜匪覬覦,
 
二十五個庄頭,
 
於是串聯起來,
 
七欠互聯防衛,
 
七欠那些拳頭師父,
 
以前教拳最主要是「暗館」,
 
就是晚上教拳,
 
白天要務農,
 
所以晚上師父就沿著虎尾溪,
 
有的往東走又有的往西走,
 
互相到對方師兄弟的,
 
庄頭裡面去教拳,
 
他們平常往來就很密切,
 
一旦有狀況出現時,
 
他們就會馬上聯絡,
 
出來跟人家類似,
 
拼庄或拼館,
 
因為聯防的需要,
 
庄民利用農閒時,
 
學習武功的風氣,
 
愈來愈盛,
 
也吸引不少中國拳頭師父,
 
漂洋過海,
 
到七崁來賣武謀生,
 
有的在街頭賣藝,
 
 
 
 
技高一籌的受人肯定,
 
則開始開館授武,
 
五穀收成時有些土匪,
 
治安管理不善,
 
無法照顧百姓,
 
土匪在收成後,
 
會來搶農作物,
 
(港尾村)為了自保,
 
(道光年間)就去唐山,
 
聘請金星師(廖金星)過來,
 
廖姓頭人去請過來,
 
教他們些武術就是自保,
 
聯合起來,來抵抗土匪,
 
(港尾)的「武野館」
 
他們當然就說他們是
 
「先鋒館」
 
就是由他們打前鋒的,
 
知道的只有這樣而已,
 
但是這個痕跡,
 
也可以讓世人知道說,
 
實際上(七崁)
 
他們是一個聯防組織,
 
同一個血緣是一脈,
 
不同血緣也是一個社群,
 
必要碰到危機的時候,
 
一致對外團結一致,
 
第一是為了保護莊稼,
 
早期是沒有自序,
 
沒有法律的年代,
 
當然靠自己武力來維護,
 
武力的維護有家族型的,
 
也有部落型的,
 
(武術)社區化,
 
每一個社區都會組成武館,
 
大家在練習可以鍛鍊身體,
 
也可以凝聚村子裡面的,
 
向心力,尤其已成為,
 
南彰化商業重心的西螺街,
 
有需要維護財貨,
 
交流安全,
 
這時候武技超群,
 
具備醫治跌打損傷能力的,
 
拳頭師父,
 
 
 
 
就有機會被聘用,
 
擔任護院武師,
 
將武術傳授給家丁、庄丁,
 
強身健體習武備戰,
 
以前(七崁)算是「拳頭巢」
 
以前人家說「拳頭巢」
 
意思是整個村莊內,
 
都會練武功的,
 
有練硬拳的,
 
也有練軟拳,
 
幾乎人人習武,
 
七欠人,尚武,崇武,
 
區域聯防,威名遠播,
 
在清朝械鬥嚴重的年代,
 
外族反而不敢挑釁惹事,
 
武館的組織在當地,
 
有沒有發揮效用,
 
其實在正史上的紀錄,
 
並不是這麼明確跟清楚,
 
但是我們換一種方式來看,
 
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為什麼?
 
因為在地方上流傳說:
 
過得了西螺溪,
 
過不了虎尾溪,
 
意思是這地方的武館,
 
一定十分的強悍,
 
所以不敢進來(惹事),
 
加上七崁二十五庄,
 
實施宗族聯防,
 
輪流祭祖、迎神,
 
於是七崁地區的武術館,
 
也需要配合做陣頭表演,
 
拳頭師父結合武術拳法,
 
和陣頭音樂,
 
教文習武風行一時,
 
一向對台灣低度統治的清廷,
 
也會順勢利用民間力量,
 
來維護治安,
 
道光十二年,
 
一八三二年,
 
發生了「張丙事件」
 
嘉義縣農業領袖張丙,
 
 
 
 
不滿遭誣陷盜糧,
 
又被清廷通緝,
 
於是民變起義,
 
清廷招募義勇五百人,
 
共同平亂,
 
西螺七崁庄民,
 
就曾響應號召發揮力量,
 
獲得清廷肯定,
 
清代中葉之後,
 
台灣出現族群械鬥,
 
加上盜匪橫行,
 
鼓舞了大西螺地區的,
 
詔安客家人習武,
 
好一段時間,
 
武館林立,
 
在西螺七崁地區,
 
最著名的有三大武館,
 
分別是頭欠的振興社,
 
尾欠的武野館,
 
以及西螺街上的勤習堂,
 
這三大武館,
 
套路不同,個擅所長,
 
其中最著名的,
 
就是傳說中,
 
武藝高強的,
 
「振興社」創始人「阿善師」
 
雖然在各種的正史當中,
 
找不到阿善師的紀錄,
 
但是在地方上,
 
立有墓碑,
 
蓋有寺廟,
 
也流傳著各種阿善師的傳奇。
 
 
 
 
七崁雕塑公園資訊 
地址:648雲林縣西螺鎮廣興路81號
電話:05 - 586 1444
營業時間:AM 08:00 ~ PM 18:00
arrow
arrow

    芳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